Thursday, 7 February 2013

論田黄之異途同歸



許鐵民(國際壽山石協會秘書長)

二零一零年十一月五日, 筆者以香港國際壽山石協會秘書長身份出席在福州召開換屆大會的 時候, 協會常務 副會長葉少波先生, 在會場宣告, 經其帶領由福建省民間藝術館主辦的秋季 拍賣會, 創出每克田黄人民幣二 萬多的佳績, 同時分析, 相對民國時期一両田黄足夠購置 一間商舖, 可以斷定, 田黄的價位, 還有相當大的空 間. 筆者除了深有同感, 並且認為, 如果將 之與其他傳統工藝品相互比較, 包括景德瓷器及宜興茶壺, 田黄作 為不可再生的天然寶貴 資源, 經國家地質部打造成寶石類別, 又份屬經典工藝品, 其真正的市場價值及潛力, 只是 處於起步階段而已, 未來的發展趨勢, 必定扶搖直上, 甚至一發不可收拾.

由於中國市場過於龐大, 亦尚未完全成熟, 令部份業內不良份子, 有機可乘, 導致龍蛇混雜, 魚目混珠的情況. 早在八十年代, 少數害群之馬以鹿目田, 鱟箕田, 連江黄, 杜陵黄, 巴林黄等, 冒充 田黄詐騙, 在業內已是公開的秘密. 踏入二十一世紀, 浙江黃石的崛起, 更加造成市場上種 種混淆及爭拗. 當時,北京大學及清華大學認為壽山田 黃與浙江黄石, 兩者的材料成份, 經過 科學化驗的結果既然一樣, 應該以兩所大學的鑑定書為依歸. 此舉引起 各方田黄鑑定專家 大力反對, 紛紛表示單憑科學化驗有欠公允, 力陳壽山田黄與浙江黄石內裡另有特徵, 令 相 關風波得以暫時告一段落.

說到田黄鑑定專家, 筆者相信真正專家的人數並不多, 大部份在福州; 可是福州以外, 自稱 或被捧為專家者, 人數恐怕不少. 筆者曾經親身經歷過, 於二零零五年秋天, 在北京工美大 廈的壽山石展館, 與業內友好陳石先 生一齊目睹, 當地某位王姓專家面對客人求證手上黄 色石頭是否田黄時, 初時支吾以對, 後來逃之夭夭. 還有 另外一回, 是替某行家遞送一件林 壽煁中板田黄作品參加二零零八年尋寶評比, 主持評審的全國著名鑑定家蔡某 某, 竟認定該作品 乃硬田, 礙於禮節, 筆者不便當面道破, 在座人士有中央電視台方書華先生等人. 這兩起案 例只不過是冰山一角. 這些著名的專家, 可以犯這種錯誤, 其他大大小小專家, 必然也會犯 上更多的錯誤. 結 果是令到不少內蒙黄石, 以及 浙江黄石等等, 悄悄地混進了壽山田黄的圈 子.

面對以上難以避免, 也無法阻止的事實, 壽山石業界除了深感無奈, 是否應該要及時反思一 下?! 前幾年, 浙江 黄石, 已正名為浙江田黄, 據說是在北京正式註冊. 而近年 剛從印尼經台 商引進的優質黄石, 業內已慣性稱 為金田黄, 間接建立其形像地位. 無論是浙江田黄或金田 黄, 的確與壽山田黄非常相似. 目前浙江田黄的價 位, 大約是壽山田黄的十分之一, 而金田 黄則約二, 三十分之一; 三者未來的關係如何, 不妨多加想像, 參悟箇 中玄機. 事實上, 壽山 田黄的數量很少, 優質田黄更少, 從市場戰略來說, 必須認可類似的品種, 便於擴張相關 版 圖, 也起到牡丹綠葉, 相得益彰的好處. 再舉個最明顯不過的例子, 就說國際鑽石, 有非洲鑽 石, 加拿大鑽 石, 俄羅斯鑽石等等, 非洲鑽石起步最早, 佔了先機, 名氣最响, 價位較高, 其策 略是穩住首席地位, 保持超然 形像. 既然有先例可援, 壽山石業界何不考慮效法.

最後還想補充一下, 可不能當笑話看, 筆者生為福建人, 很想奉勸各位老鄉, 千萬不可作歷 史上凡是派罪 人......凡是壽山所出才是好石頭. 必須好好記住已故國家領導人鄧小平同 志曾經再三強調, 不管黑貓, 白 貓......不管任何黄色石頭, 只要科學成份一樣, 石質優勝動 人, 就是田黄. 筆者此番語論, 相信會引起部份業內 人士不滿, 衷心希望能以平常心, 排除既 得利益者心態, 客觀地加以討論, 使到真理愈辯愈明.

轉載自"明報月刊二零一三年元月號"

壽山石算不算藝術?

                                          許鐵民(國際壽山石協會秘書長)

      貴為中國四大名石之首的壽山石, 其發源地福州市的絕大部份業內人士, 因深受清代著作<觀石錄>三坑論先入為主所影響, 以致在判斷石刻品價值時, 均以石種名氣, 以及石材優劣作為依據. 久而久之, 日常主要話題亦離不開各式各樣的珍貴石種; 自然而然, 不少從商者更加樂於採用價高罕見的名石作為招徠, 以謀取較高利潤, 而部份雕刻者則借助名石作為抬高身價的手段, 以奪取名利雙收的身份地位. 如此追逐名石的風氣, 愈演愈烈, 其覆蓋面正逐漸遍及整個神州大地.
      當市場所有焦點都集中在的時候, 業內人士只會習慣性以各種名石, 一分高下; 對普通材質但具創意的石刻品均不以為然, 不屑一顧, 導致該類創意作品長期備受輕視低估, 其真正價值難以發揮. 然而從國際藝術品市場的角度來看, 並就筆者多年來在海外辦展的實際經驗而言, 只有具創意的作品, 才稱得上藝術, 也往往最受歡迎. 必須指出, 雖然不少壽山石業者將視為藝術,並大致上把壽山石分為粗劣匠氣典雅三種層次;無可否認,典雅經常是藝術品的形容詞,然而更加常見的,典雅幾乎是所有上等工藝品的代名詞. 工藝品在筆者眼中是一種工多藝少的作品,注重突出個中的精緻手藝,講究完美的造型及典雅的效果,其完成過程基本上是一種有法可依, 有跡可尋的工作. 反過來看, 壽山石藝術的起源, 可追溯自前人稱許之巧雕, 巧雕的精髓就在於何其巧也”, 其最新定義可參考筆者近期自行領悟並大力提倡的六巧之說”; 一是巧色’: 原石應有不少於兩種天然顏色, 五彩最佳; 二是巧思’: 作者用上充份心思, 相石設計方面做足功課; 三是巧工’: 因形就勢, 因色制宜, 巧奪天工, 如有神助; 四是巧形’: 自然勻稱, 四平八穩, 可愛別緻, 獨特罕見; 五是巧妙’: 百看不厭, 愛不釋手, 妙不可言, 令人陶醉; 而六是巧合’: 看似上色接拼, 顯得不可思議, 難以入信. “六巧的主要樞紐是巧思’; 可以想像, 當面對一塊奇形怪狀, 面目模糊, 不同顏色的天然原石, 如何著手, 何處下刀, 往往無跡可尋,無法可依, 絕非常人或工匠可勝任, 需要重重巧思’, 方能産生不同設計的種種創意. 而創意正是藝術必備的先決條件. 所謂創意者,是從人的腦袋裡衍生出來,是設計上與眾不同的各種演繹,往往具震撼性,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也經常發人深省,令人有所聯想,甚至跨越時空,起到恆久的警世及傳世作用.
      只要簡單地在壽山石工藝品及藝術品之間稍作比較,不難看出,前者是一種直接視覺,主要看外表,強調亮麗石材,其最高層次是典雅;而後者則介乎視覺與感覺,重要的是其內涵,不大在乎石材好壞,而最高境界是不可思議的創意. 如果根據以上情況對號入座的話,毫無疑問,當前市場上絕大部分壽山石業者依然在追求工藝品,只有少數人尋求藝術品. 原因何在呢?因為只有絕少數人明白兩者之間的分別.
      總的來說, 真正的壽山石藝術, 就是巧雕藝術, 也是筆者一力倡導的”六巧之說”, 雖然備受冷落, 但已處於起跑階段, 套用藝術評論家原士富子的說法, 超然而有待發掘的藝術好比錦衣夜行者徘徊在黎明前的一刻.

Monday, 4 February 2013

頭 痛

                                                                                  中醫師     方曉菁

        
大概沒有一個人敢說他一輩子都沒覺得頭痛過﹐頭痛是一個太多人有過﹐太普遍的感覺了。我們今天在這裡只說說那些非器質性疾病的頭痛。
   
          受了風﹐其他感冒症狀還沒出來就先覺得頭痛了﹔工作﹐學習緊張﹐心情緊張﹐生活壓力大﹐頭會痛﹔睡眠不好﹐休息時間不夠﹐頭也會痛﹔生悶氣﹐有苦無處訴﹐頭痛﹔女孩子月經前後﹐有人也會覺頭痛﹔肚子餓了﹐頭痛﹔吃太飽了﹐頭也痛﹔大病一場之後﹐病雖好﹐頭卻常常痛﹔有人一到刮風下雨陰天﹐頭就痛﹔有人說他什麼原因都沒有﹐就是覺得頭痛。
   
         非器質性疾病的頭痛﹐雖無大礙﹐但痛得讓人心煩﹐令人脾氣爆躁﹐無法冷靜思考問題﹐無法集中精神工作學習﹐甚至無法入睡。又真是一個必須正視的問題。
   
         很多人能準確地說出他自己是偏頭痛﹐患偏頭痛的人在常感頭痛的人中佔一定比例。還有一些人只是感覺頭痛﹐沒有仔細分辨是頭的哪一部份痛﹐是前額痛呢﹐還是後腦勺痛 (後尾枕)呢﹖是頭頂痛呢﹐還是兩邊太陽穴 (雲睛) 痛呢﹖又或者是整個頭都痛﹖或是連著頸部後背都痛﹖常感頭痛的人經西醫檢查過﹐沒有器質性的病變後﹐很多就靠吃止痛片度日﹐吃止痛片多得像吃糖的大有人在﹐但止痛片效力過了以後﹐頭還是痛。
   
         中醫認為﹐診斷頭痛要像診斷其他很多病症一樣﹐要把它分類﹐按頭痛的部位﹐疼痛程度的輕重﹐疼痛的性質﹐引起頭痛的因素等來判斷頭痛是外感引起的﹐還是肝脾腎不和的內傷引起的。找出患頭痛的真正原因加以治療﹐藥到病除。如果只是‘頭痛醫頭’ ﹐用止痛藥來治的話﹐就不可能根治。
   
          一般按十二經脈簡單來說﹐腦後痛﹐痛連頸背﹐是太陽經的病﹔前額痛﹐是陽明經的病﹔頭兩側痛﹐是少陽經的病﹔頭頂部痛﹐是厥陰經的病。中醫在開方治這些不同的頭痛時﹐就會用不同經脈的引經藥﹐如太陽經用川芎﹔陽明經用白芷﹔少陽經用柴胡﹔厥陰經用吳茱萸。當然﹐在用藥時還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狀加以調整。
   
          外感受寒頭痛的程度較重﹔內傷﹐氣虛﹐血虛﹐肝腎陰虛引起的頭痛就較輕﹐但是會隱痛綿綿。肝火旺而引起的頭痛多在兩側或是偏頭痛。再有頭痛﹐頭重的可能是濕重。
 
          總之﹐頭痛是很多人都不時會有的病﹐但引起頭痛的原因各有不同﹐一定要在你的中醫師的幫助下﹐弄清楚到底是什麼原因引起的頭痛﹐然後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長期服用止痛片來解決頭痛﹐絕不是最好的辦法。

說感冒

                                                                中醫師  方曉菁

          感冒﹐有人說叫傷風﹐總之就是出現頭痛﹐流鼻涕﹐或是鼻塞﹐打噴嚏﹐惡寒﹐發熱時﹐就會說‘感冒了’ ‘傷風了’
   
          冬春季患感冒的人士比較多﹐有時是因為氣溫驟變﹐有時是患者穿衣不當﹐北方人說 著涼了  凍著了﹐廣東人說 吹親  冷親。也有是因為流行性感冒猖獗之時被傳染上了。也有人一年四季都易患感冒﹐那是他的正氣不足。
   
          在華人來說﹐感冒是平常事﹐孩子從小到大﹐哪個沒得過感冒﹖成年人也視傷風感冒為小事﹐吞幾粒感冒藥﹐挺一挺就過去了。但西人很重視感冒這個病﹐因為弄不好會死人。最近的流行性感冒就奪去了一些美國小童的生命。我們也不時地從新聞報導上看到﹐某些平時壯健的青年人﹐因感冒而猝死﹐令他周圍的親人朋友無法接受親人突然離去的事實。所以﹐我們對感冒一定要重視。
   
        有些人﹐一覺得自己患上了感冒﹐首先想到的不是去看醫生﹐而是自己買些中成藥來吃﹐如 銀翹解毒片  感冒清” “感冒靈  板藍根沖劑” “感冒清熱沖劑等等﹐吃幾天﹐好了﹐不再理會了。吃了幾天都不好﹐才想起該去找醫生看看了。到此時病情可能由於幾天的拖延﹐起了變化﹐病情加重了﹐也可能傳染了周圍的人。
   
         其實﹐從中醫學的角度來說﹐感冒是要根據具體病人具體分析﹐作出不同的診治。而不能一種 感冒清 銀翹解毒片治所有的人。市面上的治感冒的中成藥以治風熱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初起為多﹐但感冒以其成因和患者體質不同分為風寒感冒﹐風熱感冒﹐夏日的暑濕感冒﹐寒熱夾雜的表寒裡熱  感冒﹐還有病毒感冒﹐體虛感冒﹐氣虛感冒﹐陰虛感冒等多種不同病證﹐針對不同的病證用不同的中藥 (方劑) ﹐用藥不當﹐非但治不好病﹐還會耽誤病情﹐使病邪由表入裡﹐纏綿難愈。那麼﹐如何判斷自己患的是哪一種感冒﹐應服什麼藥﹖那就一定要去看你的中醫師﹐而不是自己買點藥對付得了的。還有些人是照抓上次的感冒藥方來服﹐這樣肯定不行﹐上次你是風熱感冒﹐而這次你可能是風寒感冒﹐吃上次的藥方﹐怎麼能行呢﹗
   
         治療風熱感冒的方法﹐一般會以 銀翹散為基本方﹐再按病人的具體情況有所加減﹔治療風寒感冒的方法﹐一般會以 荊防敗毒散為基本方﹐再按病人的具體情況加減﹔感冒又會因時令季節的不同而挾寒﹐挾熱﹐挾暑濕﹐挾燥﹐挾濕邪﹐其間用藥又要有所不同。
   
         如果是長期病患者感冒﹐或是老人﹐病後﹐產後的感冒﹐用藥亦各不相同。不能一味地清感冒﹐有時藥方中還要用上人參來益氣﹐黃耆來固表。流行性感冒又要用上一些治流感的藥物。所以患了感冒﹐一定要看醫生﹐由醫生利用他的專業知識來為你診治﹐建議你吃什麼藥﹐決不要自己亂吃藥。

患病 服中藥

                                                          中醫師     方曉菁

         撇開深奧的醫學理論不說﹐一般人都知道﹐自身的免疫力強或是說抵抗力強﹐就不易生病。也就是中醫常說的— “正氣足﹐外邪不能干。就像現在冬春季﹐很多人患感冒﹐或呼吸系統疾病﹐但有些人就不會病﹐即使他周圍人人都在傷風﹐流鼻涕﹐咳嗽﹐他也不病﹐這就是正氣足。
   
         正氣足﹐有部份原因決定於他的先天體質好﹐而更重要的是後天條件﹐也就是生活飲食習慣。不抽煙不酗酒不亂服藥﹐多運動﹐這幾乎是人所共知的好的生活習慣。我們現在說一些常常被人視為小事一樁的生活細節事情﹐雖小﹐但它直接令你身體正氣不足而易生病。比如很多人習慣晚睡﹐晚上十一二點﹐他正是興奮階段﹐工作﹐看書﹐看電視﹐甚至黑白顛倒﹐晚上活動﹐白天睡覺﹔很多人愛吃也常吃煎炸食物﹔由於世上發明了冷氣機這一物件﹐很多人在夏天也熱辣辣地涮鍋 (打邊爐) ﹔現在是三九天﹐年輕人為了漂亮﹐外出也只是單衣單褲﹐絕不肯穿擁腫的御寒大衣。林林種種的小事﹐當事人不知不覺就傷了正氣﹐就有可能染病。
   
         中醫認為﹐人體內有陰有陽﹐陰陽平衡則正氣足﹐不易病。而所有的不良生活習慣都會搞亂你體內的陰陽平衡﹐於是病就來了。中醫亦推崇中庸之道﹐就是任何一種生活方式﹐態度都以適中為好﹐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反其道﹐太偏激了﹐甚至包括我們的思想和情緒﹐情緒常大起大落﹐或是長期情緒低落﹐鬱鬱寡歡﹐都會令人生病﹐而且不是小病。
   
         患了病﹐看了中醫﹐就要服中藥。中醫為病人診治﹐尤其是開藥方的話﹐一定是對症下藥﹐這付藥只適合治療這位病人這個時間內的病症。不信你可試試﹐兩位傷風感冒的病人﹐同時去看同一位中醫﹐兩人得到的藥方一定不同﹐因為中醫要具體按照每一位病人不同的體質﹐不同的病況來開藥。所以﹐當我們看完中醫﹐抓了藥﹐就應該立即回家煮來服下﹐一般最遲也要當日內服下﹐同時遵醫囑在規定的時間內服完所有的藥。
   
         有的人看完中醫﹐唉呀﹐忙﹐過兩天再抓藥吧。抓了藥回家﹐唉呀﹐忙﹐過兩天再煮吧。煮了一付藥後﹐唉呀﹐忙﹐其他兩三付藥不知何時再服。或是服了一付藥﹐感覺好點了﹐不再服其餘的藥了。這都不是服藥的正確方法﹐因為中醫診症﹐望聞問切的是病人看病當天的情況﹐藥是對當天的症而下﹐如果兩三天不服藥﹐也許病人的病情變化了﹐天氣變化了﹐飲食變化了﹐藥也許就不合適了。
   
         還有些人﹐看完中醫﹐立即抓藥﹐立即煎服﹐效果明顯﹐病很快就好了。他珍而重之地把藥方保存好﹐你以為他是為了下次去看醫生時帶上藥方﹖不是﹐而是下次再有類似不適時﹐照方抓藥來服。這樣做也是大錯特錯﹐因為時間不同﹐氣候不同﹐身體狀況不同﹐即使想照方抓藥﹐也應該經過中醫再診斷一次﹐認為此方可用﹐才好用。總之﹐同一種病﹐不同的人﹐中醫師的診療處方不同﹔同一個人﹐同一種病﹐時間和其他情況不同了﹐中醫師的處方也會不同的。

怎樣看中醫

                                                                    中醫師     方曉菁

          居住在加拿大的華人,不論離開中國、台灣或香港等地在加拿大居住了多久,有個頭痛身熱的小病,首先想到的是看中醫、服中藥。年紀大的如此中年人亦如此,以至年輕一代受家中老一輩人的影響,也會如此。

         看中醫,多半老人會找居所附近的藥舖坐堂中醫,或附近的中醫診所,看看病,抓付藥吃吃。中年一代,會找熟人朋友打聽一下,看看哪位醫師醫術高明,或是有朋友的固疾被哪位中醫治好了,於是不論遠近,上門求醫。年輕一代如果願意看中醫,多順從父母的主意。
   
          除了聽朋友說某某醫師好以外,一般人判斷中醫師的好壞,或是可信程度,會是去讓這位中醫師把把脈,一言不發,只等醫師把完脈後,由醫師來說出他的症狀和感覺以及不適的地方,如果醫師說準了,哪怕只有八成準,啊,那是好中醫,於是請醫師開藥,回家煮了,服下,藥一進肚,覺得果然見效,下次有病再去找這位醫師。如果醫師把完脈後,說幾句都不太著邊際,那麼即使強耐著性子等醫師開完藥,也不一定抓藥回去。即使抓回去了,可能也不會服用,因為他認為這位醫師不好,斷證不準。
   
        其實,中醫看病,講究望、聞、問、切四診合參。 就是,從病人一進診所就看,看身體姿勢、步履、穿衣的厚薄、面色、眼神等,把完脈還要看舌象。是用耳朵聽和用鼻子聞,聽病人說話的聲音,聞病人有無某些病的特殊氣味等等。就是要問病人的籍貫、職業、起居、飲食生活習慣、身體感不適的情況、以往病史、家族史、大小二便等,如果是女士還要問經、孕的情況。指的是把脈,或稱號脈、摸脈,是繼望、聞、問三診之後的一診,中醫師通過脈象來瞭解病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氣血津液的情況,再結合前面的三診,對病人的病症作出判斷和診治。

所以,只等中醫師把脈,自己什麼話都不說,不是一個看中醫的正確態度,一定要把自己的身體情況和情緒,工作緊不緊張,勞不勞累以及自己的自覺症狀都應告知中醫師。應該告知中醫師的還有大小二便的顏色、形狀、次數等。如果咳嗽有痰,還應留意痰的顏色,痰是濃還是稀,粘不粘稠等等,這樣中醫師才能對求診者的病症有個準確的判斷,以便對症下藥。